《响亮》青年导演超高水平毕业作品

2018年08月09日 17:08 ·
...展开
收起
本片来自新片场创作人黄松,他担任此片的导演和编剧。《响亮》获得新片场New Vision第三届毕业作品展映优秀作品。评委们给出的评价是“影片最重要的让人进入这样的气氛,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故事。影片在这方面都作足的情况下,黄松导演用细腻的拍摄手法给我们讲述了一件“小事儿”。在有限的拍摄条件下能达到这样的演员控制和摄影美术水平真是让人赞叹,而且形成了某种个人风格!”

对于修道院中的孤儿们来说,参加合唱团无疑是被领养的一条捷径。所以男孩阿顿明明不会唱歌但也参加了合唱团。在新老师史蒂芬先生到来之后,几次的单独辅导让这个对唱歌一窍不通的孩子找到了兴趣。但与此同时,他对老师也产生了异常强烈的情感。

影片采用4:3屏幕尺寸,镜头安静克制,而颜色的搭配上也相当低调优雅。这样的设计很容易让观者能沉浸在故事中,同时也放大了片中每一处细节。微妙的眼神、细小的动作、寂静中的喘息...环环相扣地述说着那个年代有点复杂的师生情。结尾处合唱团演出开始,阿顿和老师都带着复杂的情绪站在众人面前,而也就在这里阿顿的歌声犹如天籁。几声歌唱证实了他自身的天赋、证明了老师的心血,同时也带着丝丝的怨恨和一点点的炫耀。也许这响亮的歌声就是阿顿生命中关键的成长时刻吧。

本片获得 Festival Internacional Audiovisual (FIA fest 2017)最佳剧情短片和最佳美术奖。在有限的拍摄条件下能达到这样的演员控制和摄影美术水平真是让人赞叹,而且形成了某种个人风格!”而在6月18日的新片场开放日上,黄松导演也是特意从美国飞回上海参加展映。他从剧本、视觉呈现、拍摄现场情况等多个角度给现场观众带来了详细的干货分享。关于这部短片有很多话题点,比如它4:3的构图,原因有三:一是用更窄的画面,把人物孤立在画幅中间,展示一种孤独感;二是影片是关于“声音”的,声音本身就是上下的震动,符合声音的震动方式,让画面更有纵深感;三是在美国请儿童演员演出,公会规定每天最多只有5个小时,所以就没有设计太多的反映人物关系的过肩镜头,而是以单人画面为主。

这个故事源自于黄松导演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虽然是小事,但其中的感触却久久不能忘。他把故事设定在了1960年代的美国,通过一个孩子的经历,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巧合的是这样的故事设定跟今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sing》的设定有些类似。黄松导演也说,其实短片只是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且毕业作品又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自由发挥。不管是不是自己心中一直回响的小事,创作就是要忠于自己,拍电影,也是一个去理解自己的过程。
评论{{comments.total > 0 ? '(' + comments.total +')' : ''}}

{{item.user.profile.nickname}}

{{dateStr(parseInt(item.created_at))}}

{{item.content}}

{{sitem.user.profile.nickname}}

{{dateStr(parseInt(sitem.created_at))}}

{{sitem.at}}

{{sitem.content}}

更多 {{item.reply.count - 2}} 条回复

----- 到底了 -----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来第一个发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