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_data.count}} 人觉得很赞
▲ 郭育明导演 | 我是谁
小T:请问当初是怎么找到您执导这部片?
郭育明导演:这条片子是当时央视广告经营中心发出来的,央视携手北京万时博宣文化传媒找到上海明殿文化传播,总监安明推荐了我,因为我之前有拍摄中国国家形象片的经历,所以觉得我比较合适。
小T:您有参与创意的部分吗,对创意的实现有哪些自己的想法?
郭育明导演:当时原创脚本基本是定下来了,只是在村干部这个角色中,原本的设定是他在温室大棚里指导村民种植经济作物,带领乡亲发家致富的故事。在与央视的领导以及万时博宣创意总监李定东一起内部讨论时,我提出温室大棚作为拍摄场景不太好表现,建议将场景与脚本改成村干部与渔民抗击风暴的故事,他们在反复推敲以后也表示赞同。脚本的一些细节,包括每个角色需要做的每个动作,央视的领导和创意总监李定东都与我一一沟通,希望看起来自然而不做作,用最真实平凡的细节去表现基层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默默付出。
▲ 内部讨论脚本
小T:请问去了哪些地方取景?最后拍摄的地方选在哪里?
郭育明导演:有去厦门、武夷山、上海取景,根据脚本,最后我决定在上海和舟山拍摄。因为要考虑制作周期、转场等问题,整个项目的时间都非常紧。拍了三天三夜,大家几乎没怎么睡觉,片子出来有那么大的反响,也是让我挺欣慰的。
▲ 凌晨两点在上海新华路拍摄
小T:为什么会确定片中这六个不同的身份来诠释?拍摄的创意有现实案例的参考吗?
郭育明导演:这六个不同的角色是当初原创脚本设定的。第一个党员形象是大学里的学生干部,每天下课后她都会擦黑板、关灯和门窗,是班里最后一个走的人;第二个是普通的环卫工人,她是城市里起得最早的人,日复一日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原型是黄浦区人民广场保洁班劳模张秀琴);第三个是医院里连续做了几十个小时手术的医生,手术后疲惫不堪地靠在走廊休息,这在网上都有不少广为流传的原型;第四个是指挥交通的交警(由长宁交警支队一中队交警蔡朕仪本色出演),风雨中仍在马路上保障大家的出行安全;第五个是小乡里的一个文书,关心着乡村里的小事;最后一个就是暴风雨前夕,与渔民一起在抗风前线的村干部。这些在现实中都是有原型的。
小T:拍摄的过程中,有哪个场景是比较有挑战的?
郭育明导演:一个是交警冒雨指挥交通的场景,我们在上海番禺路新华路口拍摄,拍摄时间避开了高峰期,现场也有交警帮忙疏导交通。刚好那时候天也下起了小雨,不过我们还是动用了洒水装置来“人工降雨”,以满足拍摄的需求。挑战在于我们需要在雨中拍摄,以及要赶在高峰期来临前拍摄完成。
▲ 上海番禺路新华路口拍摄现场
另一个是舟山码头的场景,我们用了鼓风机和人工降水装置来营造暴风雨来临前的气氛,片里的渔民全是本色出演。这个场面比较大,加之还有刮风下雨的效果,在整体调度上会有不少难度。
▲ 舟山马峙岛拍摄现场
小T:在这部片中您还兼任摄影师,执行拍摄的时候会有哪些不同?
郭育明导演:自己做摄影师有个好处,就是除了根据脚本拍摄,多拍两个镜头更方便,发现现场有些与脚本不一样的镜头可以马上拍下来。拍摄过程中自己想把什么表现得更清楚,也能够更直接更快(去调整)。虽然比较累但是我觉得乐在其中吧。
小T:在花絮中看到您会亲自上阵为演员示范动作,平时拍片子的时候您也会这样吗?
郭育明导演:因为我是演员出身,拍的片子要怎么演,我基本都是心中有数的。平时拍片子,一些广告演员和素人没那么会表演,当演员确实演不出来时,我就会常常亲自上阵示范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去诠释角色。
▲ 郭育明导演亲自上阵示范
小T:这部片拍完后呈现的效果您是否满意?能说说这次拍摄经历和您之前拍摄广告片的经历有什么不同吗,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郭育明导演:刚拍完之后没有太大的感觉,因为要赶在七月一日播出,所以刚拍完就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剪辑、调色、音乐、配音等后期的工作中去了,我也将重心放在了把控好后期制作的每一步上面。片子播出以后许多媒体平台都转发和报导,反响都很不错,虽然我自己会觉得还有点遗憾,但还是也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
这条片对我来说非常特殊,因为这是为党第一次做广告嘛,我们也不能做得矫情,也不能让大家觉得“假”或“做作”,这样反倒会有反效果。还好片子一出,普遍的评价都认为比较真实,许多人看了都很感动,树立了我们党的正面形象,中宣部和CCTV广告中心的领导也有关注大家的反馈,都表示挺满意的。这让我十分欣慰。
—— 本片花絮及制作名单 ——
▲ 郭育明导演 | 我是谁 花絮
—— 广告导演 ——
郭育明 又名:郭畅,上海谢晋明星艺术学校首届亲授弟子。 他从事广告行业十余载,是本土影视广告业界导演领军人物之一,其导演的作品节奏把控张弛有度,文艺色彩浓郁,电影风格凸显,他善于运用电影镜头语言叙述故事,擅于捕捉人物的内心情感。 在东西方文化和视觉艺术的交融,形成了他独特的视觉美学鉴赏,使他的作品更有具国际感。